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旦遇到身体不适、跑水停电、天气恶劣无法出门等突发状况时,多数空巢老人首先想到的仍是远在别处的子女,抛开老人们固有的传统观念和信任心理,各类服务机构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的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据国家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而北京的空巢老人家庭约有45万户。
突遇意外 物业居委会未必帮得上忙
跑水、滴漏、厕所堵塞、污水四溢……这些突发情况往往会让空巢老人们措手不及。
今年10月2日晚9点,门头沟峪园小区16号楼的柴大爷家水表破裂。没过多久,老人家中就变成了一片汪洋。自1996年入住以来,小区一直没有物业,而居委会晚上也无人值班,柴大爷只能自己去把自来水总闸关了。
看到柴大爷的无助,街坊们自发端着脸盆、水桶来帮忙。连舀带扫,一群老人整整忙了俩小时,才控制住局面。柴大爷暖在心里,愁在眉间:"以后遇到类似的事儿,总不能老麻烦街坊吧,可是到底能找谁帮忙呢?"
家住五棵松地区的王奶奶也有同样的困惑。上周,老人家中北屋的暖气片突然变得冰凉,王奶奶不想惊动工作繁忙的儿子,于是戴着老花镜找了半天,翻出了社区的电话,可是社区说应该找小区供暖组,王奶奶又将电话打到供暖组,可折腾了两三天,供暖也没恢复。无奈中,老人只能抱着暖水袋躲在被窝里,给儿子打去了求助电话。
突发状况 多数先向子女求助
87岁的许大爷独居在石景山京汉旭城小区,入住三四年来,居委会始终都在筹备中,所以一遇到困难,老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给外孙打电话。
不久前,连续大雪让许大爷家里"断粮"了,望着湿滑的道路和厚厚的积雪,老人打消了外出买菜的念头,拨通了外孙的手机。直到当天深夜,刚刚忙完工作的外孙才给老人送去了食物和蔬菜。
雪天路滑,家住知春里的七旬老人李凤华不敢出门买菜,又不想打扰子女,每天中午她就去"老年饭桌"吃上一顿,可是早晚她就只能在家对付了。
老人说,现在社区居委会有不少二十多岁的"新面孔",不知道他们能否帮上忙,所以自己很少打电话向他们求助。
突然生病 装3部电话分机应急
海淀区六郎庄的七旬老人王大爷在家中安装了120急救中心的呼叫器"一按灵".一周前,王大爷突发心绞痛,于是他按下了这个红色按钮,没过几分钟,呼啸而来的救护车就将他送到了医院,并第一时间通知了他的子女。
据了解,目前全市空巢老人中仅有4万人安装了"一按灵",还不到总数的1/10.
76岁的李凤华独自住在知春里社区23号楼,由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她给电话安装了3部分机,连厨房和厕所也不例外,以便她能及时拨打求助电话。尽管如此,李凤华还是担心,"要是真的不能动了,连门都开不开,打了120医生也进不来,这该怎么办呢?"事实上,李凤华的床头曾安装过"一按灵",但是因为三四年都没用上一回,每年还要交100元费用,想着为儿女省钱的她就将"一按灵"撤了。
此外,本月23日,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残联共同制定并正式下发了《关于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办法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届时,本市有使用需求并具备使用能力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能自愿申请购买到便携式"小帮手"电子服务器,并得到相关的应急服务。
应对措施 民政制定应急办法
事实上,针对空巢老人的应急需求,民政部门已出台相关措施。今年年底,本市将完成基层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居委会)的应急预案制定工作,说明家中无劳动力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数量,以便灾害来临时及时启动有针对性的救援工作。
几位老人在白山镇民族村的"空巢老人之家"弹奏乐器